top of page

東協國家疫後積極提升移工技術水平及數位能力

已更新:2023年2月24日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過兩年,對東南亞勞動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尤其是移工就業之穩定性。大部分以移工為主的產業或企業在疫情期間,因供應鏈問題或全球市場需求低,而被迫暫停營運或甚至停業。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東協區域於2020年的總勞動時數減少了8.4%,整體勞動市場損失7.8%的收入,而該區域減少大約1,060萬就業機會。


全球經濟及供應鏈的問題,對低技術移工的衝擊最大。截至2022年已有240萬名低技術移工返回原籍國,其中有大約26萬名柬埔寨籍移工回國,大部分係從泰國返回,而寮國亦有大約14萬名移工從泰國回國。ILO的2021年度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有大量服裝相關企業被迫停業,造成95.1萬人失業,其中有68%為低技術移工。


由以上趨勢可見,低技術移工就業穩定性在世界經濟變動過程中極為脆弱,更凸顯了東協因應此問題之必要性。其一因應方向為提升移工的技術能力,而東協亦可藉著有效的政策,使其移工能力因應未來的突發事件或工作性質的改變。ILO雇主活動資深專家Gary Rynhart指出,東南亞已有產業逐漸開始在其生產鏈中採用新科技,以減少或甚至完全取代人力,尤其是低技術勞動力。東南亞的服裝產業及剝蝦殼產業已有降低勞動力,並增加自動化的趨勢。


ILO針對東協第13屆移工論壇提供的主題背景文件中指出,東協應積極幫助移工提升其技術能力,如提供數位服務、網路安全、辨認假新聞等方面之教育及訓練,以保障該群體就業機會,尤其在數位經濟中有更多工作機遇。柬埔寨作為東協區域中最大移工來源地之一,在其「2015年-2025年之工業發展政策」(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of Cambodia 2015-2025)中推動理工科(STEM)的教育,並就其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以確保該勞動力在東協市場中維持其競爭力。越南亦有許多勞工到海外求職,其政府透過「國家數位轉型策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及其他相關政策措施,著重於增強該勞動力的數位能力。

東協國家在移工議題上的跨國合作,不僅將提升東協整體生產效率,更能加速達成東協區域整合之目標。事實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與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準備在2025年前推出一套連接東協各國國內支付系統的多邊網路系統,以降低該區域內跨境支付的費用。此計畫名為Project Nexus,主要係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跨境支付平台,打破金融體系傳統作法。移工目前若將其所得匯回原籍國,平均需負擔6%的費用,因此移工有望受惠於Project Nexus之服務。


【由黃以樂綜合報導,取材自The Diplomat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22年11月3日】

159 次查看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