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國智庫CSIS發布臺灣企業因應美中衝突之道調查報告

已更新:2023年2月24日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於今(2022)年針對臺灣企業在美中衝突下的因應之道,對500多名臺灣企業高階主管進行調查,於10月4日發布報告。這項調查於7月下旬進行,時值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8月2日訪臺前,中國大陸預告將會進行制裁與演習,因此,調查結果也反映了相關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移至東南亞,已有超過四分之一(25.7%)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的公司將其部分生產或採購轉移出中國,另有三分之一正在考慮。移動的企業中,絕大多數(63.1%)前往東南亞,但有略多於半數將部分業務轉回臺灣。


此趨勢顯示蔡英文總統推出新南向政策(New Southbound Policy, NSP)之重要性。2016年,蔡英文總統推出新南向政策,旨在中國大陸市場之外,促進臺灣與南向鄰國夥伴間之人民和貿易投資往來。在今年10月7日玉山論壇中,蔡英文總統強調,新南向政策將在疫後發揮關鍵作用,臺灣企業近期在新南向國家的投資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今年1月到7月間,臺灣於18個新南向國家的投資超過22億美元,占臺灣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43.9%。臺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表示,由於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產生越來越多的費用和信任問題,新南向政策是臺灣大戰略方向的重要轉變,臺灣投資者竭力支持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CSIS調查結果也顯示,臺灣企業高度關注其對中國大陸經濟過度依賴以及軍事衝突的風險,超過四分之三(76.3%)的受訪者表示,臺灣需要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報告認為,對於維持臺灣的技術優勢而言,經由區域安排及與美國擴大貿易投資關係安排,以及透過增加研發支出和擴大限制對中國大陸技術移轉,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然而,目前臺灣企業不僅離開中國大陸,也正在從臺灣移出。13%受訪者表示其已將部分業務移出臺灣,另有20.8%的人正在考慮。移動的企業中,有67.8%表示其將前往東南亞。


近期,北京禁止進口部分臺灣產品,並在今年8月展開其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CSIS報告指出,隨著臺灣企業在區域間的交流更為多元化,並以類似跨國公司形式進行生產和採購,臺灣和中國大陸間的某些聯繫正在逐漸弱化和重塑,這是十年前無法預見的情況。高階主管向日經新聞表示,若臺海爆發戰爭,臺灣企業也無計可施,因為即使公司在海外建立多家工廠,大多數的主要研發管理團隊成員都在臺灣。


此外,臺灣以價值為導向的對外政策也在東南亞面臨兩難,柬埔寨和緬甸的民主正在倒退,專制政權經常轉向北京,以換取政治援助。國立中山大學學者表示,在民主倒退的地區,臺灣投資者將會面臨不友善的投資環境,投資權利將得不到有效公平的司法和爭端解決機制保障。這些非民主國家的國際聲譽受到打擊,迫切希望得到外國的支持,而中國大陸對此提供極大的聲援,使臺灣和這些國家的關係更為不利。然而,臺灣的國際空間有限,政府會與願意深化關係的國家合作。


CSIS的結論是,中國大陸需要化解這場信任危機,而臺灣必須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多元化選擇和維持對臺灣有利的長期經濟關係間找到平衡。同時,美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支持臺灣成長,以及是否讓中國大陸繼續依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和其他部門。最後,CSIS建議臺灣應在研發、教育、能源和其他要素上提供更多支持,使臺灣企業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而臺灣《國家安全法》和相關修正法案將有助於防止核心關鍵技術外流至中國大陸。


【由鐘雲曦綜合報導,取材自NIKKEI Asia,2022年10月8日;CSIS,2022年10月4日】

70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